網站導覽



教育課程

素食課程

素食食譜

念佛

活動

考試公文


素食證照

動畫簡報

好人好事

佛像圖片


上淨下空法師老和尚部落格全集


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


台灣地區

痞客邦PIXNET(完整內容)

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

1117730_1.jpg  

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

 

爐香讚:爐香乍熱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 
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
南無香雲蓋萻薩摩訶薩 (三稱) 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(三稱)
開經偈: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
三皈依文  
自皈依佛  當願眾生  體解大道  發無上心
自皈依法  當願眾生  深入經藏  智慧如海
自皈依僧  當願眾生  統理大眾  一切無礙
三皈依「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。
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
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
三法印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。  
「真誠 清淨 平等 正覺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隨緣 念佛」 
般若經: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無知是根本智,無所不知是後得智;無知就是根本智,知道無。 
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叫根本智。 
「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」 
無量壽經修行總的綱領原則「
觀法如化,三昧常寂」:
善護三業、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
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」。 
寒山問拾得:世間有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
賤我、騙我,如何處置?
拾得曰:只要忍他、讓他、避他、由他、耐他、不要理他,再過幾年你且看他。
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 
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 
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;
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  
命裡有時終須有,命裡無時莫強求。
福從做中得歡喜,慧從善解得自在。 
修福不修慧,福中造罪(大象掛纓絡) ;
修慧不修福,慧中也糊塗(羅漢托空缽)。」
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
信,分為:初信、正信、深信、真信。 
華嚴經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這是把宇宙的真相一語道破!所以心要空,空就靈了,靈就是智慧。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,只要你心清淨。 
六祖壇經:「萬般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」
「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」
所謂「煩惱即菩提」,若沒有煩惱便沒有菩提可得,只要一念能轉,由迷轉悟,由惡轉善,何必害怕呢?如果我們每天的舉心動念,都能存正、存誠,有道、有德,無求、無貪,心中的無明恐怖何愁不能對治呢? 
「不思善 不思惡」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 
「何期自性:「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
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」。 
金剛經:『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
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』 
「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
『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』
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
「若菩薩 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」 
『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』
金剛經後面教給我們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是隨緣。 
佛陀所說的『靜寂清澄』境界,人間難見,多存在心靈感受中。 
蕅益大師所說的這六種信心:「信自、信他、信事、信理、信因、信果」,
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。 
宗教信仰求真理,迷塵作信費心機,
勸君早日回頭時,朝向彌陀消業意。 
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
人人自有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 
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;時時勤拂拭 莫使有塵埃。
菩提本無樹
明鏡亦非台;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。 
在家菩薩智非常,鬧市叢中作道場,
心地若能無罣礙,高山平地總西方。 
一念心 是一顆種子 一念心 是菩薩的心 繫緣修心 藉事鍊心 隨處養心 唯有一
心 一心不亂才能明心又見性 
學佛三皆段:
隨便 隨緣 隨喜  
心有生住異滅,人有生老病死,世界有成住壞空。 
五濁惡世:劫濁,見濁,煩惱濁,眾生濁,命濁。
五毒 :貪 嗔 癡 慢 疑。 
五欲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 
五蘊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」
六根: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」
六塵: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」 
十二因緣: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 
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 
一者、禮敬諸佛 二者、稱讚如來 三者、廣修供養 
四者、懺悔業障 五者、隨喜功德 六者、請轉法輪 
七者、請佛住世  八者、常隨佛學 
九者、恆順眾生 十者、普皆迴向 
「淨業三福:
第一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;
第二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;
第三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
六度:「佈施。持戒。忍辱。精進。禪定。智慧。」 
佛法是「五戒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 
儒家是「五常」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 
五倫:「父子有親、君臣有義、夫婦有別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。
「五德」:溫和 善良 恭敬 節儉 謙讓  
六和敬: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戒和同修、見和同解、利和同均 
純淨純善「處逆境隨惡緣,無瞋恚業障盡消」
「處順境隨善緣,無貪癡福慧全現」
「夫妻是緣,有善緣,有惡緣,冤冤相報」 
「兒女是債,有討債,有還債,無債不來」 
十在心路:
在苦難中長養慈悲 在變數中考驗智慧 在艱難中激發韌力
在繁瑣中學習耐性 在複雜中欣賞優點 在理想中追求進步
在人我中相互感恩 在社會中祥和無爭 在大地中長期養息
在天下中消弭災難 
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,就是「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癡慢」。所以,修淨土的人要摒棄外緣,二六時中保持自己的清淨心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 
凡夫起心動念都是妄念,都是分別、都是妄想、都是執著。  
佛說的空是什麼都有,不是沒有。什麼都有,為什麼說它空?因為它了不可得。
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就是淨念。 

三十七助道品 
四念處: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
四正勤:已生惡令斷滅 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
已生善令增長 
四如意足:欲如意足貴發願 念如意足在誠正 
進如意足當正勤 慧如意足濟蒼生 
五根:信根,進根,念根,定根,慧根。
五力:信力,進力,念力,定力,慧力。 
七覺分:擇法覺分,精進覺分,喜覺分,除覺分,
捨覺分,定覺分,念覺分。 
八正道:正見,正思惟,正語,正業,正命,
正精進,正念,正定。 
提醒自己:信己無私,信人有愛。 
四攝法:愛語攝。布施攝。利行攝。同事攝。 
華嚴經:「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」,
這是真的,這叫一真法界。
古人所謂: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」 
修學佛法成功與失敗的關鍵,在於「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」,若這三個條件同時具足,當生決定成就。 
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 
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,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。 
古詩:越奸越巧越貧窮,奸巧原來天不容,
富貴若從奸巧得,世間呆漢吸西風。 
生命無常,慧命永存;愛心無涯,精神常在。 
古德常講: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。 
佛家常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 
財富是果報,財布施是因,
智慧是果報,法布施是因,
健康是果報,無畏施是因。 
八苦:
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五陰熾盛  
三藏:悟空、悟能、悟淨 
地藏經:「眾生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。」
所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 
修學者三要:
一、要有赤子之心;直心是道場。
二、要有駱駝的耐力,工作時,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。
三、要有獅子的勇猛;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。  
修行修心:修行人的心境,要如「鳥過白雲,魚躍水面」
般:空中無跡,水面無痕;不為消逝事物而煩惱,
心境安然而自在。 
戒、定、慧三學:
「戒」是不起心動念,守住本分,戒掉一切名聞利養的貪念;
「定」是遇到任何困境,都能守持志節、臨危不亂;
「慧」是能運心轉境,於平靜中突破重重困難。 
三障是指;
一、煩惱障,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。
二、業障,五逆十惡之業。
三、報障,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。 
道元功德由信起  自再度人顯願力 雖有煩惱無煩惱 
雖有生死無畏懼 百八重病常相纏 悲憫眾生不顧己 
譬如船師身有病 若有堅舟猶度人 
令諸眾苦皆得離 無生法忍斷煩惱 
慈悲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秘密 
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結局 
十有五而志於學,「三十而立」,「四十不惑」,「五十知天命」,「六十而耳順」,七十歲「隨心所欲不踰矩」。 
華嚴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 
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 
不要封閉自己,你要先愛別人,別人才會愛你。 
普賢菩薩警眾偈云: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。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。」這是菩薩慈悲,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,人命無常,人生苦短,應及時把握現在,發願好好修行。 
人生無常呼吸間 如同:
草露風光不久長 莫待年華人老去
莫仗少壯有餘年 空過時光後悔遲 
三好合一調伏三業:「三好合一」
就是「口說好話,身行好事,心發好願」。 
調伏三法,達到無為清淨之境。
第一、以至誠懇切心對治口業,不亂說話。
第二、以慈悲堅固心對治剛強難伏的身業。
第三、以智慧除滅一切愚癡、執著的心念。    
的三求與三不求:
第一, 不求身體健康,
只求智慧、精神明睿。
第二, 第二,不求事事如意,只求毅力和勇氣。
第三, 第三,不求減輕責任,只求力量增加。  
佛經云:『摧伏四魔』何謂四魔? 煩惱魔、五陰魔、死魔、天魔 
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 
【知足、善解、感恩、包容、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、尊重、愛(大愛)。】全是平常道理,無一是高論,問題在於能否實踐。 
大乘經上講緣有四種: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。 
太上曰: 福禍無門,為人自召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 
古人常說:「為惡之人必有餘殃,禍雖未至,福已遠離;
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福雖未至,禍已遠離。」 
八風吹不動;稱讚、譏笑、毀謗、榮譽、利益、損失、痛苦、快樂。(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。)
圓覺經云:一切諸佛,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 
佛云:「入我門不貧,出我門不富。」 
無量壽經:「清淨平等覺」,清淨平等覺就是清淨覺相。 
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:「
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。」 
『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』。 
三細即:(一)業相(二)能見(轉)相(三)境界相。 
六粗相:(一)智相;(二)相續相;(三)執取相;(四)計名字相;(五)起業相;(六)業繫苦相。  
「五時判教」之論述: 「華嚴最初三七日、阿含(鹿苑)時十二年、方等時八年(維摩、楞伽)、般若時二十二年、法華、涅槃時八年。 」
「不先學小乘,
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 
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。 「誠則靈」
「相由心生,境隨心轉」 
佛陀教導我們「
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 
普賢行願品: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」 
疾病三大類:生理病、業障病、宿業病。 
種子起現行、現行熏種子」 
功德:「內能自謙即是功,外能禮讓就是德。」 
菩薩清涼月,遊於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 
每一個人都有淨土;只要一念生起清淨心、慈悲心、喜捨心,那就是淨土。 
脫離十法界,證得一真法界,這裡面有法身、般若、解脫自性三德,三德也各有常、樂、我、淨,這個時候才真正把「我」找到了。 
一個人的快樂.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,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。(
各人感受不同) 
西方淨土,有四土三輩九品往生。四土,由最高層次分別依次是: 常寂光土、實報莊嚴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凡聖同居土。 
佛遺教經:
若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;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皆不得生。是以當知,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。已能住戒,當制五根,勿令放逸,入於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執杖視之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。 
少欲之人,則無諂曲以求人意,亦復不為諸根所牽。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,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。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 
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;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;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
不知足者,常為五欲所牽,為知足者之所憐愍。是名知足。 
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。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生滅法相。是故汝等,常當精勤修習諸定。若得定者,心則不散,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隄塘;行者亦爾,為智慧水故,善修禪定,令不漏失。是名為定。 
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。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是則於我法中,能得解脫。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。若人有智慧之照,雖無天眼,而是明見人也。是名智慧。』 
佛說四十二章經:
「離欲寂靜,是最為勝。 識心達本,解無為法。
 斷欲去愛,識自心源,達佛深理,悟無為法。內無所得,外無所求。心不繫道,亦不結業。無念無作,非修非證。不歷諸位,而自崇最。名之為道。
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;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 行道守真者善,志與道合者大。
觀天地,念非常。觀世界,念非常。觀靈覺,即菩提。
當念身中四大,各有自名,都無我者。我既都無,其如幻耳!
夫為道者,如被乾草,火來須避。道人見欲,必當遠之。
人從愛欲生憂,從憂生怖。若離於愛,何憂何怖?
如人鍛鐵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學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淨矣。」

3337730_3.gif 
【信受奉行】

懺悔文 
往昔所造諸惡業。皆由無始貪瞋癡.。
從身語意之所生。一切我今皆懺悔。    
四弘誓願        
眾生無邊誓願度。煩惱無盡誓願斷。
法門無量誓願學。佛道無上誓願成。
回向偈(消災)     
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瞭,
普願災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
回向偈(超度)     
願生西方淨土中  九品蓮華為父母 
華開見佛悟無生  不退菩薩為伴侶 
願以此功德、莊嚴佛淨土。上報四重恩、下濟三途苦。
若有見聞者、悉發菩提心。盡此一報身、同生極樂國。

IMG_2074.jpg  

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。
惟願慈悲哀攝受。證知懺悔及所願。
往昔所造諸惡業。皆由無始貪瞋痴。
從身語意之所生。一切我今皆懺悔。
願我臨欲命終時。盡除一切諸障礙。
面見彼佛阿彌陀。即得往生安樂剎。
願以此功德。莊嚴佛淨土。上報四重恩。下濟三途苦。
若有見聞者。悉發菩提心。盡此一報身。同生極樂國。
十方三世一切佛。一切菩薩摩訶薩。摩訶般若波羅蜜。
 

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、眾六種成就,為經證信。
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
所謂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,《
大乘起信論》才說: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」
古德云︰「一念覺即超出三界,一念迷即墮入輪迴。」
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謂緣無明有行,乃至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集。
所謂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謂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滅。
人身難得今已得,要懂得珍惜自己及身邊所愛的人事物,更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
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。
永嘉大師: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
五福:長壽、富貴、康寧、好德、善終。
長壽」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
「富貴」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。
康寧」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。
「好德」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。
善終」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。臨命終時,沒有遭到橫禍,身體沒有病痛,心裏沒有罣礙和煩惱,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。
「放下」不等於是放棄,放下是以「
佛法」去重新認識這個世間,了知世事終歸不免於無常變遷,那麼即使身處在五欲洪流中,也不會被欲望束縛,或是被名利枷鎖。能放下,就能找到身心的安穩處,隨心自在。
蘇東坡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風吹不動,
端坐紫金蓮。」
若欲求佛,心即是佛。若欲會道,無心是道。 -本淨禪師-

《華嚴經》所說的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佛法用六個字
,把整個宇宙一切法包括了,它有道理。這六個字是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這六個字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說盡了

 

2227730_2.jpg 

http://amtb2006.myweb.hinet.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://www.mbme.url.tw歡迎您的加入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*** 【扭轉乾坤*** 請上網看全文大乘無量壽經解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 本站圖文,如有侵權,敬請告知,妙音見之,即刻刪除,萬分感恩